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日治時期的台江

分類
閱覽台江 歷史
其它
日治時期初期,台江內海幾乎已經完全陸化。西元1904年一場山洪暴發,使曾文溪主流自公地尾一分為二:北支流經由三股仔入三股溪至國賽港出海;南支流經土城仔東邊,由鹿耳門溪舊出海口入海。1911年曾文溪再度受暴風雨侵襲,曾文溪主流再度改道,改由國聖大橋向西衝破沙洲出海,鹿耳門溪斷流;1931年曾文溪河堤興建,鹿耳門溪及三股溪舊流路被切斷,因而河道縮減,但曾文溪河道卻因此漸趨穩定。
自從台江淤積後,原在台江內海的鹿耳門港、四草湖大港及國賽港的港口機能不再,貿易繁盛的景象也消失不見。再者,台江陸埔地位居臨海,海風強盛,加上土地含鹽份過高,不適合農耕,僅能種植基本維生作物;因農耕不易,居民就在尚未完全陸化的淺海地及鹿耳門溪、鹽水溪與曾文溪河道附近圍築魚塭從事養殖,也在溪流內與沿海邊從事漁撈以維持生計;日本人利用台江地區土地特質,開闢安順鹽田、鐘淵鹽田與七股鹽田從事曬鹽。大正九年(1920)進行開闢重大水利工程—嘉南大圳,東起烏山頭水庫,西至四草湖出海,昭和五年(1930)竣工。竣工後的嘉南大圳具有相當綿密的灌溉及排水系統,不僅提供豐沛的灌溉水源,灌溉多餘的水還被利用進行鹽份地改良,同時又具有防洪排水功能,也改善了居民民生飲用水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