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原住民考古期的台江

分類
閱覽台江 歷史
其它
臺灣西南部海岸平原自全新世(約一萬多年前)以來,曾有臺南期與大湖期兩次大規模的海侵與海退,林朝棨根據貝塚位置及相對臺地面貝類碳十四定年資料與孫習之利用航照判釋,在臺南海侵期(約西元前6500~5000年)由於海水面上升,臺灣西南部海岸線向陸地侵入,約抵現今等高線35公尺左右之處(約為新化丘陵西麓新埤、大內、那拔林、關廟、龜洞一線)。此後一千年間(約西元前5000~4000年),海岸逐漸向西退去,最遠曾退至臺南臺地西緣等高線約5公尺處。
臺南海退期的末期,即進入大湖海侵期(約西元前4000~3500年),海水面再度上升,向陸地侵入達約抵現今等高線7~10公尺處(約為麻豆、佳里、安定、善化、大灣、中洲一線)。而在海中有一沙洲島,史稱「古臺南島」,其東側隔著約1.5~4公里寬的「古大灣海峽」而與陸地相望。此後海岸逐漸向西退去,古海峽也逐漸淤淺,沙洲更為增加。


台江在內海潟湖的時代,東側周邊連接陸地的部份,也就是現今臺南臺地主要的所在地,自4,500年前以來一直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根據近代考古研究發現,沿著臺南臺地周邊不同的高度,出現有不同階段的早期人類文化。海拔最高在25公尺左右(約位於現臺南市仁德區)是距今4,300~3,300年的牛稠子文化聚落,海拔15公尺左右(約位於現高雄市湖內區)是距今3,200~1,800年的大湖文化聚落,海拔10公尺左右(約位於現臺南市永康區)是距今1,800~400年的蔦松文化聚落,隨後出現在此歷史舞臺上的原住民,還包括了新港社等西拉雅族人。這些人群在台江內海的周邊生活,利用海域資源也利用週遭的陸域環境,活動領域和出入孔道無疑是台江潟湖,說明了台江是臺灣早期人類活動史的重要據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