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荷治時期的台江

分類
閱覽台江 歷史
其它
這個時期台江地區的地形變遷資料十分欠缺,僅可從荷蘭人亨德利克.阿得利恩松(Hendrick Adriaensz)所繪之一系列大員地區航海圖中獲知,赤崁(普羅岷遮城)位於台江灣東側岸上,台江灣西側外海上有七鯤鯓、北線(汕)尾及加老灣等沙洲橫臥著,台江灣北方的蕭外海,亦有蜿蜒沙洲五座圍繞著。而這段時期臺南地區的陸地與海岸仍處於原始狀態下,所以一旦遇豪雨,山區崩塌的流沙便順著河流狂瀉入台江內海,再經波浪衝擊而成沙洲,被洪水沖散於陸上者,則堆積成為沖積層沙丘平原。

西元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將澎湖城破壞遷來臺灣,在大員島築城,經過8年4個月,終於在1632年底,完成寬100呎,長140呎,並備有四個稜堡之城堡,作為貿易及行政中心,此城堡興建初期稱奧倫治(Orange),於1627年改稱熱蘭遮城(Zeelandia),即今日的「安平古堡」。而在相對角的北線(汕)尾島,因北可扼守鹿耳門水道,南可控制進入台江的南、北兩水道,所以荷人選擇在北線(汕)尾建立城寨,於1631年底興建完成。其形式為三層樓的設防塔,下面兩層寬6公尺,上層寬9公尺,上層樓架有6門大砲,牆壁厚2.5公尺。該城寨於1633年由新任長官蒲特曼斯(Hans Putmans)命名為「海堡(Zeeburg)」。此海堡於1656年因受強烈颱風侵襲而毀損,卻未加以修建,讓後來鄭成功有機可乘。1661年鄭成功大軍就是從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登陸北線(汕)尾島。
當時北線(汕)尾島不僅是戰略要地,更是成熟的貿易據點,也是中、日漁民重要的烏魚漁場。每年有許多來自中、日的商人與漁民來到北線(汕)尾,商人中有來跟東印度公司進行貿易的,也有來跟原住民交易鹿肉與鹿皮的。而漁民們主要是來捕烏魚的。所以荷蘭人亦選擇在此建商館,以方便與中、日或其他國進行交易。

什麼是「鯤鯓」?
在臺南沿海有些地名中常出現有「鯤鯓」兩字,如「南鯤鯓」、「四鯤鯓」;在本文談台江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中也常提到,如「一鯤鯓至七鯤鯓」。什麼是「鯤鯓」?簡而言之就是「海之沙洲或沙丘」。因為臺灣自古以來沿海多是吹北風,所以沙洲多呈北高南低的現象,遠望「像是一隻大魚浮在海面露出背部」(鯤是古代傳說中的大魚),故以此稱之。(資料參考郭榮─「古七鯤鯓探源」一文)

海之沙洲/黃嘉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