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龜去來兮―斑龜的危機

  • 發布日期:108-05-10
  • 發布單位:行政室
  • 點閱率:20868
  斑龜為臺灣淡水龜類,外觀特徵為頭頸、四肢以及尾部皆有黃綠線條,幼體背甲有3條淡褐色稜脊,隨著成長會漸漸轉為灰黑或黑褐色。因幼體尾巴長,又稱長尾龜,其他別名還有臺灣龜、水龜及中華花龜等。斑龜是臺灣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雌龜體型較大,背甲可長達27公分,雄龜背甲約20公分。食物種類多樣,包括水生小型動物、水生植物、岸邊植物、蚯蚓等。4-6月為繁殖季,每窩產卵數約7-15顆,通常背甲長超過19公分才會產卵。分布於中國南部、臺灣、越南北部及寮國北部。在臺灣多分布於低海拔水域環境,包括溪流、溝渠、池塘、水庫等,甚至在河口半淡鹹水的紅樹林區。

  斑龜在水中交配,雄龜幾乎不會上岸,雌龜在產卵時才會上岸。交配後的雌龜會爬上岸尋找適合產卵的鬆軟沙地,從挖坑、產卵、埋卵,要花好幾個鐘頭。雌龜產完卵常會在岸上停留一段時間,再回到池中。因為斑龜生活區域常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很容易受到人類活動影響,又人為開發如水泥化等,導致適合產卵的地點不易覓得,讓母龜停留岸上的時間更長,增加路殺的風險,也就是遭車輛撞擊輾壓死亡的機會。

  龜類雖然成體存活率很高,但幼體存活率很低,要達到成熟的時間較長,因而族群成長慢,若是繁殖母龜與幼龜數量減少,對斑龜族群的傷害可以見得。然而,雌龜在產卵期間以及幼龜孵化後回到水域的階段,恰巧都是斑龜最可能會遭遇路殺的時間。

  斑龜受到的路殺威脅,在安清路上能窺知一二。臺南安南區的安清路是市區通往城西防風林和焚化廠的必經之路,鄰近台江國家公園。根據107年「台江國家公園陸域兩棲爬蟲類生態資源基礎調查」成果,爬蟲類中被路殺個體數最多的物種是斑龜,共發現25隻,集中在安清路與安義路口交界處。由於安清路上除了垃圾車,較少有其他車輛,行駛於此路上的車幾乎都是疾駛而過,除了斑龜之外,還能發現兇狠圓軸蟹、鱉、紅冠水雞、草花蛇等動物的「壓花標本」。

  然而斑龜面臨的問題不僅是路殺而已。常見新聞報導走私食蛇龜、柴棺龜案件,事實上斑龜也是盜獵及走私的對象。大部分被捕捉的成體母斑龜被走私至中國當作種原,推測可能是因為幼龜飼養至成體需要長達5年的時間,若用野生個體補充的方式快速許多。直接捕捉斑龜不僅導致族群量減少,也間接造成野外斑龜雌雄性別比嚴重失衡,斑龜在野外生存也因此面臨更大的挑戰。

  除了路殺、盜獵的問題,因人類放生、棄養或照養管理不善逸出之外來入侵種紅耳泥龜(俗名巴西龜),憑藉著適應力強、較高的生殖能力與成長快速,已嚴重影響斑龜的生存。慶幸的是,107年「台江國家公園陸域兩棲爬蟲類生態資源基礎調查」並未記錄到紅耳泥龜。

  龜鱉類扮演無脊椎動物重要的捕食者,也扮演動物死屍清除者,降低環境中的生物汙染物,在森林或水域環境,都是維持環境平衡的重要因子。在其生活史中,龜蛋與幼龜是不少哺乳動物與鳥類的食物來源。原生斑龜在臺灣生態系的地位無可取代,行經斑龜出現熱點路段減速讓行、不獵捕、不放生及不棄養外來種都是個人能為斑龜做的事,讓斑龜能如其「長壽」象徵般,在地球上永續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