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兒童網

跳到主要內容
:::
  • 自然園區

    首頁

    探索台江

    自然園區


      現在的臺南西部是一個大潟湖,過去大家都叫它「台江內海」。不過後來因為曾文溪多次改道,台江內海被泥沙淤塞了,才漸漸變成今天我們看見的樣貌喔!泥沙淤積和部分留下來的內海形成了特殊的海岸地形,這些景觀不僅記錄了大自然的歷史,也是海岸地形景觀最佳的活教材呢!

    台江國家公園有好多有趣的自然景觀,像四草隧道也是這裡有名的濕地喔!

      河海交界半鹹水區域的濕地是重要的生態寶庫,台江國家公園裡就有曾文溪口濕地、四草濕地兩處國際級濕地,以及七股鹽田濕地、鹽水溪口濕地等兩處國家級濕地。 而輸砂量大的曾文溪、鹿耳門溪、鹽水溪等多條河流,在河口形成海埔地或沙洲。當地居民又稱沙洲為「汕」,可以搭船前往的網仔寮汕,就是一個濱海沙洲。而沙洲與陸地海岸則圍成了「潟湖」,台江的七股潟湖是臺灣最大的潟湖。

      因為台江國家公園具有潟湖、海埔地、沙洲、濕地等海岸景觀,所以有很豐富的潮間帶生物跟魚類,也因為這樣成為鳥類的天堂呢!不只這樣,近年來更發現了多種鯨豚在沿海活動喔!因為這邊的陸地充滿鹽分地帶的特色,也讓濱海的植物長的又多又茂密,成為很多種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 歷史故事

    首頁

    探索台江

    歷史故事


      台江地區四百年前是漢人出入臺灣的重要門戶,而在更早以前,原住民便生活在這片沼澤與草原、丘陵與河海相交之地,西拉雅獵人勇士時常划著竹筏,穿越廣闊無邊的內海沼澤捕魚、射海鵝(大型的雁鴨),深入疏林草原追逐鹿群。後來,漢人海盜、漁夫、走私者沿著外圍稱為「鯤身」的沙洲,進入台江內海,尋找烏魚的蹤跡,和卸貨的避風港,也與沿岸原住民有貿易往來。

    從古地圖中可以看到,台灣早期要與外界溝通聯絡,都要經過台江喔!

    點圖放大

      西元十六、十七世紀大航海時期,歐洲人揚帆東來,漢人、日本人亦以此作為海上貿易基地,荷蘭人更在此地設立商館,台江成為東亞貿易的據點。各種文化在此交會,呈現多元文化及族群融合的特性。

  • 文化特色

    首頁

    探索台江

    文化特色


      在台江地區有許多以前人們艱苦墾殖的遺跡,到現在變成富有人文意義的場所。

    鹽田是台江地區的特色產業

      從前來到臺灣的族群中,有一部份人過去主要靠海為生,過著漁撈、曬鹽、養殖為主的生活。因此來到臺灣後他們大部分也住在靠近海邊的地方,也因為生活習俗與海洋有密切的關係,留下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鹿耳門港及竹筏港溪;四草砲台、原安順鹽場與碼頭的相關附屬設施,還有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內之鹽田與寺廟等多處古蹟,都是台江國家公園裡相當重要的文化景觀資源。

    定置漁網與七股潟湖夕陽的美麗景色

      另外,因為這邊人們的經濟生活與習俗文化就與漁、鹽等產業息息相關,相關設施如觀光碼頭、漁港、魚塭、蚵架、鹽場、燈塔等,成為本區提供遊客遊憩賞景的重要景觀資源。

回到最上方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