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台江內海地裡變遷圖

臺灣西南沿海嘉義到高雄一帶,約6,000年前是一處大海灣,因曾文溪長年自上游挾帶而下的泥沙淤積,逐漸形成三角洲(又稱為蕭巄半島),將古海灣北部一分為二,形成南側的台江內海與北側的倒風內海。

有「青暝蛇」之稱的曾文溪,仍持續不斷帶來大量泥沙,將臺灣西南部海岸線緩緩向西推進;除此之外,每遇大風雨更常造成河川改道、洪水氾濫,使台江內海逐漸淤積陸浮。

近代歷史上曾文溪有4次重大改道記錄:

  • 1823年,舊名汪溪的曾文溪因上游大洪水冲破蘇厝甲(今臺南安定),溪水挾帶大量泥沙流入台江內海,造成內海急速淤積陸浮;
  • 1871年,曾文溪北方支流在公地尾(今七股永吉)附近改道向南,與主流會合後衝破北線尾島(今臺南四草),成為今日的鹿耳門溪;
  • 1904年,曾文溪再次由公地尾附近轉向西流,沖毀十份聚落,經三股仔自國賽港(今臺南七股)出海;
  • 1911年,曾文溪因大水改道,向西冲破青草崙沙洲流入臺灣海峽,成為今日所見的曾文溪。
台江內海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