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鹽埕里

社區簡介

鹽埕社區由於日治時期的鹽田開闢,大量鹽工移入所形成的聚落,因此社區內出現以176線為界,整個北半部盡為鹽田,而整個南半部全為魚塭,而幾個小聚落夾在其中的特殊地貌景觀。目前社區內還保留著以前的鹽工宿舍,牆上畫有許多過去鹽業風華的彩繪,可以漫步在社區中細細品味。而在鹽業停採後,鹽埕社區留下的大量鹽業建築,也發展成觀光景點或設施,循176縣道,有由光復國小向北延伸的紅樹林生態教育區、會社、臺鹽公司招待所、七股鹽山旅遊諮詢中心、臺灣鹽博物館、七股鹽山等。另外還有位在社區最西邊、七股鹽場邊緣的觀海樓,可遠眺七股潟湖外側的網仔寮汕與青山港汕,黃昏時這裡是觀賞日落的最佳地點之一。

景點介紹

休閒遊憩設施

台灣鹽博物館

台灣鹽博物館是台灣唯一以鹽業為主題的博物館,因為「鹽」為鹽工汗水與淚水的結晶,因此建築設計從遠處看起來就像是兩座白色金字塔矗立在鹽田裡。鹽博物館為四層樓建築,鹽博館東面為廣盈鐘乳石館,北面為鹽工住宅群,西面則為荒廢的機械鹽田,並與七股鹽山遙遙相望。進入館內可以看到以往鹽田風廣的景致,以及早期運鹽的老舊火車與鐵支路的展示;而在二樓展區則能透過當地耆老與鹽工們口述故事,瞭解早期鹽工生活,以及400年來的鹽業發展歷史;館內還有仿造重建世界遺產─波蘭岩鹽礦區,讓大家體驗鹽工採礦的氛圍。

七股鹽山
七股鹽山

鹽山是七股的主要地標之一,由於長年雪白,也稱作「南臺的長白山」,也有日本觀光客戲稱是「臺灣的富士山」。七股鹽山曾經是臺灣面積最大的曬鹽廠,全盛時期供應全臺灣六成的鹽,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曬鹽生產成本偏高,無法與進口鹽競爭,最終於民國91年關閉廢廠,結束臺灣338年的曬鹽產業,進而轉型為休閒遊憩場域,成為著名的鹽業觀光據點。 七股鹽山是曬鹽末期所堆疊出的人造山,海拔高度為20公尺,約相當於六層樓高,區內設有傳統土、瓦鹽田、扇形廣場、鹽屋、鹽雕展示區、曬鹽體驗區等,或是可以乘著遊園小火車,載你親自體驗鹽田生態之美,亦可登鹽山望遠,感受這片曾經結晶出臺灣繁榮光景,如今物換星移的鹽業遺跡!

觀海樓
觀海樓

觀海樓位於七股鹽場邊緣,是一座三層樓高的瞭望台,融合傳統洗石子與交趾陶、原木欄杆等設計元素。站立在觀海樓三樓視野遼闊,可遠眺七股潟湖外側的網仔寮汕與青山港汕,黃昏時這裡是觀賞日落的最佳地點之一,夕陽餘暉映落在七股潟湖水面上,與其中的定置魚網、蚵架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面。而且冬季也可以看到鸕鷀站立於竹竿上的畫面,別有一番風味。

七股遊客中心

七股遊客中心位於七股鹽山的西側不遠處,由於建築量體造型特殊,因此早已成為IG打卡地點。

七股遊客中心以當地常見的元素,海堤、河堤、鹽堤為主要語彙,空間的塑型以鹽山受雨水沖刷崩落後成形,陡如峭壁、時像緩坡、亦像山谷,主體由窗格、斜板、樓梯以及大量線條交錯而成,當太陽照射在建築物上,光和影就在廊道、白牆、地面上形成有趣的幾何線條及輪廓,步行在類清水模質地的地面上,拍起照來格外層次。

其他

都卜勒雷達氣象站
都卜勒雷達氣象站

都卜勒雷達氣象站位處鹽埕里西側,於民國91年完成安裝使用。雷達發射之電磁波,經由降水粒子(雨、雪、冰雹等)反射回來的訊號強度,製成雷達回波圖,研判天氣系統的降水強度及分布狀況。 民國100年,當地鹽埕里庄民控訴,由於距離雷達站100公尺內就有民宅、魚塭,許多漁民質疑生活受到電磁波的影響,健康狀況出現症狀,如:癌症、身心障礙、中風等病例。經過居民長期的抗爭,雷達站預計108年底完成搬遷,新雷達站預定設置在原址的西北方約1.5公里處。

自然景觀

七股鹽田濕地
七股鹽田濕地

七股鹽田濕地包括七股潟湖及東邊的鹽田,面積總計2,997公頃。這裡曾經是全台面積最大的鹽場,2002年,製鹽產業榮景不再,鹽灘全面停晒。1993年濱南工業區開發案要求使用潟湖與鹽田,做為煉油廠與煉鋼廠,引起超過100個的保育團體串連,發起搶救珍貴濕地與黑面琵鷺的環保運動,歷經13年,中央政府以「程序要件不符」為由,將全案退回,得以保全這塊土地上的生態資源。

這塊土地紀錄了從古至今的發展,潟湖、鹽田、魚塭與蚵架,加上黑面琵鷺等候鳥為七股鹽田濕地共同交織為一幅美麗景致,世代於此的居民便與這片富饒的漁鹽之鄉相互依存。

特色店家

居士番茄園

居士蕃茄園位於七股沿海地帶七股鹽山附近,每年11或12月初至隔年4月底為番茄產季,可供一般民眾報名開放採果。果園主人陳居士九年前回到七股,憑著一股熱情並期望能帶給地方農業再創機會,讓中寮人才回流,居士克服荒地、鹽地惡土,在沒有人看好的情況下,找到適合鹽分地带種植的農作物─小蕃茄,開始推出特色鹽地番茄。

果園以鹽地玉女小番茄為主要農產品,透過土質改良並堅持無農藥種植法,蕃茄果肉口感紮實濃郁、微酸、甜度高、帶有些許鹹味,風味特別,一年採收一次的做法,種出與衆不同甘甜美味的玉女小蕃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