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野外辨識 (本文由社團法人台南市野鳥學會郭東輝總幹事提供) 野外觀察時,黑面琵鷺常會與白色羽毛的鷺科鳥類(如大、中、小白鷺等)混淆,但有幾點可作辨識。可分三個狀況來辨識: 一. 飛行: 大多數鷺科鳥類飛行時會把脖子縮起,而黑面琵鷺飛行時會伸長脖子,由嘴先的琵琶形狀也可與鷺科的尖形嘴區別。 大白鷺群 黑面琵鷺群 二. 覓食: 鷺科鳥類覓食時通常靠視力,成群站在深水域兩旁岸邊,淺水域則走入水中找尋魚蹤,大都以嘴尖咬住魚體再吞入,魚體大時,會以尖嘴刺穿魚體,有時見到小白鷺以腳趾拍打水體,驚擾魚隻游動再捕食。 黑面琵鷺通常選擇20公分水深以下的水域來覓食,覓食時會把嘴喙打開伸入水中,左右擺動有如雷達般來搜尋魚隻,先以扁平嘴夾住魚體,再把魚頭朝向喉嚨吞入。 鷺群 大白鷺 小白鷺以腳拍水 黑面琵鷺覓食姿態 咬住魚隻 吞入 三. 休息: 1.黑面琵鷺與大多數鷺科休息時會聚集,常見的鷺科如小白鷺、大白鷺,其休息群體通常較為鬆散無次序,相對而言,黑面琵鷺個體間會較接近。此外,天氣寒冷時常緊密聚集,天氣熱則較鬆散。 鷺群 黑面琵鷺群體 2. 鷺科休息的姿勢都是朝著風,縮緊脖子,頭部下垂,以兩腳站立;黑面琵鷺則如同大部分鷸鴴科水鳥,身體迎著風,把頭部轉朝後,將嘴喙放在背上,以翅膀覆蓋,先以兩腳站立,繼而縮起一腳,偶而會見到蹲坐於地上。 鷺科休息 黑面琵鷺休息 黑面琵鷺外形辨識: 黑面琵鷺以體長來看,相當於中白鷺的大小,嘴喙形狀異於鷺科鳥類的楔型嘴,黑面琵鷺的嘴喙先端上下扁平闊大,前中段較窄,近嘴基再放大,形似盛飯的飯匙。 黑面琵鷺 小白鷺 大白鷺 黑面琵鷺年齡判別: 黑面琵鷺族群每年九月即開始往南遷徙,有超過一半的族群會抵達臺灣度冬,其中在五、六月出生的幼鳥亦會隨著親鳥來到台江。由羽色、嘴喙、飛羽等可大致來判別其年齡。 剛抵達的幼鳥羽色較灰濁,個體體型略小,相對成鳥羽色較白,體型較大。 第一年的幼鳥上嘴喙呈現肉色,光滑無橫紋,初級飛羽、次級飛羽末端皆有黑塊,最外側三隻初級飛羽的前瓣更有大塊黑區,羽軸皆呈黑色。 幼鳥嘴喙顏色會隨著時間變暗,由嘴喙基部開始出現橫紋往先端分布,一般而言,黑色橫紋分布到嘴喙中段應為二齡鳥,三齡以上可分布到嘴喙先段,四齡以上成鳥有時可見到嘴喙尖端呈黃色斑塊。 三齡以上個體眼下會出現半月形斑塊,年齡越大黃色越大越明顯,甚至出現眼上斑。 幼鳥 幼鳥飛羽 一齡 一齡 二~三齡 四齡 一齡 一~三齡 四齡以上 成鳥全白飛羽 另外黑面琵鷺成鳥眼睛的虹膜呈暗紅色,幼鳥呈暗褐色,隨年齡增長會逐漸轉成紅色。 成鳥 幼鳥 除了以上的辨識要點外,黑面琵鷺個體間有特殊的互相理羽行為,兩個個體間的關係究竟如何,有待觀察,在大陸遼寧形人坨的觀察紀錄中,雄鳥雌鳥間常有互相理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