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鳥救護機制及操作程序
每年鳥類繁殖期間,本處經常接獲詢問如何處理落巢雛鳥或學飛幼鳥的電話。建議民眾在自家附近如遇此情況,請先行觀察親鳥是否在附近、幼鳥是否受傷,若無明顯受傷,請將其置於原地較高、安全無虞處(無貓、狗),讓其親鳥自行帶領離開;若觀察一段時間親鳥無回來照顧,再介入處理。詳細資訊皆可洽您所在地之鳥會諮詢。
本處基於生態保育、尊重自然的立場,並不鼓勵民眾積極介入自然淘汰的雛鳥、幼鳥;民眾若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發現大量受傷、死亡之鳥類,因未確認死亡、受傷之原因,請立即通報本處或所在地地方政府之動物保護處(相關機關),避免直接接觸,以防止疫病發生。
巡守組任務
狀況說明
發現大量野鳥傷病時,「鳥類重大病害緊急應變中心」成立後,「巡守組」派遣巡守員擔任第一線傷病鳥搜救工作,緊急應變中心臨時編組如附件一,鳥類重大病害緊急應變中心成立及運作流程如附件二。
人員組成
組員主要由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之巡守隊編成,亦可與其他單位或民間保育團體義工,混合編成棲地巡守小組,分區搜尋死傷野鳥、製作紀錄和繫上腳標,位置需用GPS定位儀標定;如有傷鳥須優先送醫急救,然後清除區域內之死亡動物屍體,移除感染源。
任務分配
- 巡守員A:隊長(背記錄裝備包A)。擔任指揮及救鳥工作、GPS定位、傷鳥現場照相、填寫腳標及鳥體傷亡記錄表等工作。
- 巡守員B:記錄員(背記錄裝備包B)。擔任後續現況的回報連絡、現場環境照相、GPS定位、填寫現場記錄表。
- 巡守員C:搜救員(背傷鳥救護包)。與巡守員A進入現場搜救、插標識旗、為傷鳥繫上腳標、病徵的初步檢視及運送、為死亡個體繫上腳標裝袋。
- 巡守員D:(背人員裝備包)準備紙箱及護鳥裝備、運送傷鳥至檢傷站。
裝備:(裝備檢查卡如附件三,以10隻作業量為例)
- 記錄裝備包A:裝備檢查卡1張、野鳥巡守員救護操作手冊1本、鳥體傷亡記錄表20份、腳標1組(20條)、筆2支、衛星定位儀(GPS)1台、數位相機1台、手機1支。
- 記錄裝備包B:裝備檢查卡1張、野鳥巡守員救護操作手冊1本、現場記錄表20份、備用腳標1組(20條)、筆2支、衛星定位儀(GPS)1台、數位相機1台、手機1支。
- 傷鳥救護包:裝備檢查卡1張、毛巾20條、大型塑膠袋1包20個,夾鏈袋1包20個、標識旗20支。
- 人員裝備包:裝備檢查卡1張、手套1盒、口罩1盒、護目鏡4個、雨鞋4雙(或沼澤衣4件)、美工刀1把、免刀膠帶1卷、摺疊紙箱5個、塑膠布1張。
建議裝備:依狀況需要增加,如撿拾屍體用的鐵夾、手電筒(夜間照明)、雨衣、礦泉水、巧克力等,可放在車輛中備用,若需進入水域可請求橡皮艇支援。
注意事項
- 巡守員救鳥前先著基本防護裝,注意人身安全。
- 傷病疫情超過工作量,應立即通報應變中心,增加人手支援。
- 先分辨鳥類個體生命現象,若尚有生命跡象,優先處理,儘快協助脫離危險。
- 對於發現傷病鳥之位置應詳細記錄,拍攝照片記錄。
- 使用GPS定位,插標識旗並照相記錄,以利流行病學之分析。
- 每一隻傷病鳥及死亡鳥之腳部皆必須掛上腳標,填寫記錄表,詳細記述有關資料。
- 攜帶保溫用乾毛巾,以防傷鳥失溫。8. 搬運時小心謹慎,防止對傷鳥的二次傷害。
- 死亡個體逐隻個別以兩層塑膠袋包裝,不可混合包裝。
- 巡守員A、C負責對傷鳥搜救,巡守員B、D以不碰觸鳥體為原則。
搜救處理流程
- 巡守組到達現場後,由隊長巡守員A依據現場狀況,向統籌聯繫組回報,並選擇現場適當場所做為作業區域;巡守員D鋪好塑膠布,將攜帶裝備置於塑膠布中間。(若現場傷病鳥數量太多,應立即向緊急應變中心請求支援增派人手)
- 各巡守員取出個人防護裝備著裝。
- 出發前隊長巡守員A的作業提醒:各位組員請注意:
- 作業時要注意自身安全。
- 先處理活體,再處理死亡個體。
- 腳標標繫、記錄表之填寫及現場GPS的定位及環境照相要確實。
- 每隻鳥一條腳標確實綁牢。
- 搬運活鳥時,要特別小心傷鳥的安全。
- 巡守員A及C出發進入現場;巡守員D開始準備紙箱,以膠帶黏紙箱及開空氣孔。
- 巡守員A開始填寫腳標、標識旗,再填寫「鳥體傷亡之個體狀況記錄表」(為減少現場作業時間,除鳥種名稱、外觀初判、個體狀況外,基本資料可先行填寫),以GPS座標定位,填寫座標數據,腳標及標識旗交予巡守員C,巡守員C插標識旗,巡守員A持相機拍攝現場。
- 巡守員A及C依活體優先處理原則,先檢視活體狀況(檢查口鼻,清除阻塞物),再將鳥體搬運至作業區域,由巡守員C核對腳標確認後將腳標綁在鳥的左腳,巡守員D提供毛巾給巡守員C,由巡守員C包裹傷鳥,巡守員A完成「鳥體傷亡之個體狀況記錄表」之填寫,再將傷鳥放入紙箱內。
- 巡守員D以膠帶封箱,先將傷鳥和記錄表後送至檢傷站。8. 巡守員A和C再前往現場將死亡鳥體抱回,巡守員A現場照相及GPS定位,並完成腳標及「鳥體傷亡之個體狀況記錄表」之填寫,巡守員C核對腳標確認後將腳標綁在左腳,逐隻以兩層塑膠袋裝袋,再放入紙箱運送,由巡守員D以膠帶封箱。9. 巡守員B以相機記錄現場整體狀況(現場仍有標識旗),組員收拾裝備,將裝備撤離作業區,將死鳥紙箱送至檢傷站以作家禽重要疾病病原檢驗。(標識旗暫留原地,環境清理後再移除)
防護裝著裝流程
- 先鋪塑膠布,將攜帶裝備置於塑膠布中間。
- 巡守員脫鞋進入塑膠布。
- 穿防護衣,腳先套入後手再套入防護衣。
- 穿著雨鞋,防護衣套在雨鞋外,再用膠帶緊密黏繞約二圈。
- 戴第一層手套。
- 戴第二層手套,手套和防護衣接合處,貼膠帶約二圈,(每隻手需戴2個手套,裏面第一層的手套口在防護衣內,外面的第二層手套口在防護衣外側,需和防護衣用膠帶黏貼,不要太緊)巡守員可互相幫忙黏貼膠帶及檢查是否密封。
- 戴口罩及護目鏡,戴上防護衣帽。
防護裝卸裝流程
- 先張開兩個大型垃圾袋於塑膠布上,巡守員站在塑膠布外,去除雨鞋上膠帶,脫掉雨鞋,進入塑膠布上,並將雨鞋及膠帶放入大垃圾袋中。
- 去除手部膠帶並脫掉外層手套,手套要反套,放入於垃圾袋中。
- 先脫防護衣帽,其次脫掉防護衣,並將內層外翻,放入於垃圾袋中。
- 去除口罩及護目鏡,放入於垃圾袋中。
- 最後再脫掉內層手套,手套要反套,放入於垃圾袋中。
- 穿鞋離開塑膠布,將塑膠布摺疊收納,垃圾袋需封口。
傷鳥檢傷站開設
狀況說明:
動物防疫保護處處長接到應變中心統籌連繫組電話告知有大量野鳥傷病害發生,需要開設野鳥救傷急救站,地點為台南市七股區黑面琵鷺保育研究管理中心,遂分配該處獸醫師攜帶緊急救助醫療器材迅至現場開設急救站,各組獸醫師立即出發就位,將各組器材放置定位,準備急救野鳥工作。經檢傷分類、緊急醫療後之傷病鳥活體送往動物防疫保護處繼續醫護,死亡個體送回檢驗及病理學研究。
任務分配
- 負責人:檢傷站開設後負責人統理分配全部業務,依實際情況請求支援,並將動態資訊定時傳達給緊急應變中心。負責協調獸醫師進駐,協助研判情況與處理容量。
- 檢傷分類組:由獸醫師擔任,將傷患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死亡四等級。建立病歷表,測量體重,檢查全身有無外傷。
- 急救醫療組:由獸醫師擔任,依檢傷分類的優先順位進行急救,獸醫人數視病患數量、病情嚴重程度而增減。
裝備
- 檢傷分類組裝備:體重測量器材、聽診器、體溫計、病歷表、浴巾。
- 急救醫療組裝備:吹風機、優碘、雙氧水、點滴輸液組(生理食鹽水和葡萄糖液等)、紗布、透氣膠帶、酒精棉、血液採樣試管及針筒、採樣棉棒及保存管、抗生素、氧氣筒等。
檢傷急救處理流程
巡守組將傷病鳥及死亡鳥攜回檢傷站,將帶回的傷病鳥優先交給檢傷分類組,檢傷分類組登錄並且測量體重,檢查生命現象及外傷情況,區分等級;死亡個體稍後處理。
- 最優先治療(中度):已不良於行、蹲伏不會拍動翅膀,對環境狀況有敏感的反應,輕微外傷。
- 次優先治療(輕度):能正常站立、揮動翅膀,只是無法正常飛行,對環境狀況有敏感的反應,無外傷。
- 最後治療(重度):意識不清,對環境狀況無反應,外傷嚴重或大量出血。人手不足時最後治療。
- 死亡:已無生命現象。將屍體冷藏交由動物防疫保護處解剖病性鑑定或流行病學調查人員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 開口呼吸,呼吸困難者,檢視清除口中異物,給予氧氣。
- 傷口及外觀的清潔,消毒乾淨之後用吹風機將羽毛吹乾。
- 維持生命現象和預防二次感染為主要項目,點滴及提供氧氣為最常使用支持療法。
檢傷急救處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