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原生濱海植物園的誕生
鄭郁云、邱清安、謝宗欣 台江學園現今已成為環境優美的臺南市新地標,更肩負著保育研究、環境教育、生態旅遊、人文學習等多重任務。為塑造台江學園成為學習、體驗及示範的濱海植物園,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江處)委託國立中興大學邱清安教授團隊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實作等,選擇台江當地原生植物,逐步打造一個台江國家公園原生濱海植物園,至今已成為兼具景觀綠美化、在地特色、環境教育的海濱植物園區。 台江國家公園原生濱海植物園的建立,從一開始的種類挑選,到進一步的採種、育苗,以及出栽、撫育,3年來遵循種樹的「七件事/適」,這些原生植物已逐漸在台江學園內茁壯、成長、繁衍。「七件事/適」包含適人(達成景觀及保種與環教等種植目的)、適地(適應當地環境條件)、適種(選擇適人適地的種類)、適苗(培育健壯優美的苗木)、適時(在適當的季節時機種植)、適法(用適宜的方法種植)、適維(種植後適宜的維護管理)。各類濱海植物園區特色基地臺綠化與方舟植物的運用 在台江學園邊陲有一座電信基地臺,較難融入當地自然景觀(圖1),因此團隊在基地臺旁選植了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列為極危(CR)等級的腺藥豇豆(圖2),自出栽至今2年後,腺藥豇豆已經成功融入周圍環境,不僅有效遮蔽住原本裸露的基地臺,也達到原生植物綠美化的效果,同時也保育了台江學園內的珍稀植物,成為台江學園利用原生植物完成的環境改善典範之一。中庭花臺的美化 台江學園中庭的花臺,由於土壤淺薄,微環境嚴峻,植物生長不易,然團隊經過不斷的改善與調整,終於呈現出各式各樣充滿特色的植物樣貌。以臺灣山芙蓉為例,原本看似瘦弱的植株,因為改善了它原先的生活環境,如今已茁壯成長,到了秋冬季節更會綻放出一朵朵粉白色迷人的花朵(圖3),為學園中庭增添了一份典雅與自然的美感。紅樹林植物栽種與復育 位於安順鹽場東側的紅樹林池,原本僅有海茄冬、欖李等少數紅樹林植物生長於此,研究團隊依據謝宗欣教授提出的台江原生15種紅樹林植物名錄,陸續栽植了如海南草海桐(極危CR)(圖4)、老虎心(易危VU)、土沉香(易危VU)、苦檻藍(瀕危EN)等稀有植物,逐步打造出紅樹林生態系統,成為濕地型國家公園特色的環境教育場所。海岸沙地的植物多樣性 位於台江學園蚵堤步道旁的海岸沙地,研究團隊規劃種植海岸沙地植群物種,包括紅皮書列為瀕危(EN)等級的亞洲濱棗,易危(VU)等級的變葉立牽牛(圖5)、厚葉牽牛等稀有植物,以及其他海岸沙地植物等。這些植物如今生機蓬勃,形成了多樣化且具有環境教育意義的展示區,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深刻感受台江海岸生態的多樣性。提供生態服務效果的原生植物 台江學園內的蚵堤步道,沿途設有多處休憩區與景觀平台。然而,過去的步道上只有幾棵苦楝佇立於此,面對南臺灣炙熱的陽光,為了提升遊客的旅遊品質,台江處與研究團隊選擇利用苦楝生長快速的特性,沿著步道種植苦楝及其他植物(圖6)。經過3年的時間,這些苦楝現在已經形成一條遮陽效果極佳的綠蔭步道(圖7),利用原生植物的生態服務效果提供了清涼的休憩場域。冬陽巷優美植栽養成 冬陽巷的欖仁,作為台江海濱的重要樹種,展現了獨特的生命力。它的樹枝平展、根系強健,具備極佳的抗風性,是當地生態的保護屏障。然而,因為枝條自然平展的特性(圖8),為了保持通直的樹型,必須透過適當修剪來管理。研究團隊透過示範性修剪,修除輪生的枝條(圖9),最終成功培養出形質優良、健壯挺拔的欖仁樹,為台江學園增添了整潔與和諧(圖10)。台江國家公園植物園的多功能價值 台江國家公園原生濱海植物園不僅是展示當地原生植物的基地,更承載以下多重功能:一、保育研究:透過採集與栽植,形成台江植物保育基地,提供植物生態的保育和研究場域。二、環境教育:結合現地植物與生育地特性,增進遊客對台江國家公園的了解與環境保育的觀念。三、生態旅遊:吸引遊客參與,推動生態友善的旅遊模式。四、社區參與:透過工作假期,讓當地居民、志工參與建設與維護,培養地方認同感。 台江國家公園原生濱海植物園的誕生,不僅體現了地方特色,更展示了自然與人類活動共生的可能性。透過不斷的努力,結合當地植物與環境特色,這座植物園已成功成為集保育、教育與旅遊功能於一身的生態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