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談台江海漂植物

  • 發布日期:109-03-10
  • 發布單位:行政室
  • 點閱率:694
  1823年的一場颱風帶來連續20日的大雨,源自阿里山的曾文溪挾帶大量土石注入台江內海,迅速改變台江內海地貌,爆量洪水使曾文溪改道,大量淤積使內海浮覆地迅速浮現,原本位於海邊的臺灣府(府城)陸地外推了四十里,因此許多地方陸地出現時間不超過二百年,而台江國家公園目前所在的濱海地區更為晚期,以四草為例,出現在地圖上的時間不超過百年。這裡的植物以海濱植物為主,在戲劇性的陸化過程中,首先登場的紅樹林及其伴生植物,為各式各樣的濕地生物提供食物與一方棲息的家;在人類圍墾養殖或曬鹽的過程中,鹽地沼澤植物蘆葦、鹽定、鯽魚膽(闊苞菊)等隨之大量出現;至於台江沿海的沙灘一向就是馬鞍藤、濱刺麥、濱刀豆、海馬齒、海雀稗、草海桐、臺灣蒺藜等植物的家。看似簡單的濱海植物社會,個個都有一身的好本領,才能立足這片多愁又善變的海岸。

  在這座以濕地為主的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植物調查結果為維管束植物507種,特有種植物6種,原生植物227種,其中歸化植物及栽培植物佔了一半,顯示二百年滄海桑田的過程中,本區一直是漁民圍墾曬鹽開發利用的新天地。

  台江有許多植物跟這座島嶼的先民一樣,隨著黑潮遠渡重洋,在台江內海新的浮覆地上擇地落戶生根,開拓出一片新天地。這些靠著自然力量漂流到這片土地的海漂植物,被歸類為原生種植物,像黃槿、海茄冬、欖李、老虎心、搭肉刺、三葉魚藤、草海桐、亞洲濱棗、馬鞍藤、濱刀豆、濱豇豆、厚葉牽牛、臺灣蒺藜、圓萼天茄兒等,其中欖李的果實更可以長期在海中長途旅行,尋找適合它的棲地發芽。

  以鹿耳門溪北側的城西里地區為例,從日治時期起在海堤內就開始廣植防風林,目前林內的主要物種為木賊葉木麻黃,林中有與潮溝相通的渠道,潮溝漂來欖李的果實,成排在此生長著,防風林裡還有多種稀有植物生長在林下空隙的陽光中,包含鐵毛蕨、圓萼天茄兒、老虎心、搭肉刺、亞洲濱棗等。

  亞洲濱棗過往在臺灣的分布只見於恆春半島和蘭嶼地區,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08年進行植物調查時,在城西里防風林新發現蔓性的亞洲濱棗這位新夥伴,它初來乍到卻攀附在木麻黃上生長高達20公尺,非常旺盛,蔚為奇觀,令人難以相信它是稀有植物。

  在台江生長良好的海漂稀有植物還有厚葉牽牛,這植物在本島的沙岸並不常見,近年來卻在城西里堤防下的沙地上發現其纖細淡雅之姿。種籽輕,表面密披長毛,可以漂在水上;葉形多變,葉面有蠟質,可以防止水分蒸散,無畏烈日寒風,勇敢與海濱花后馬鞍藤搶佔海邊第一排的生態區位。

  這些海漂植物以無與倫比的生命力跨越各種逆境,形塑台江地區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值得為之讚嘆與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