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邱清安、謝宗欣、鄧書麟、楊佳蓉、邱瀚元
台江國家公園以濕地生態、歷史文化為特色,除了最為著名的黑面琵鷺之外,園區內也生育著非常豐富的植物資源,包含許多珍貴稀有的臺灣原生植物。2019年國立臺南大學謝宗欣教授在台江地區進行詳細的植物普查研究,結果發現台江地區有16種當地稀有植物名列於2017年出版的「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並指出需加強對這些物種的保育及復育工作。此16種台江園區原生稀有植物分別為:
- 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腺藥豇豆、海南草海桐。
- 瀕危(endangered, EN):亞洲濱棗、粗穗馬唐。
- 易危(vulnerable, VU):土沉香、老虎心、厚葉牽牛、變葉立牽牛、光梗闊苞菊。
- 接近受脅(near threatened, NT):鐵毛蕨、欖李、圓萼天茄兒、禾草芋蘭、臺灣蒺藜、臺灣虎尾草。
- 資料缺乏(Data Deficient, DD):濱溝馬齒。
危及這些稀有植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土地高度的開發利用,致使許多植物的原有生育地遭受破壞,在野外難以生存與繁衍後代;另外,還有臺灣低海拔普遍存在的外來植物入侵問題,與稀有植物競爭生育地,使得稀有植物的族群逐漸縮減,舉例來說:
- 海南草海桐:目前生育地僅剩下臺南市一處濱海公墓內,面積不到1公頃的區域,一旦原生育地進行土地開發或轉變其他用途時,海南草海桐將面臨到僅存的唯一生育地消失之困境。
- 亞洲濱棗:生育地在海濱礫石地上,緊鄰海岸水泥堤防,受到人為活動及堤防阻隔的嚴重影響,導致亞洲濱棗的族群不易繼續拓展。
- 老虎心:生育地鄰近海邊,容易受到海水的衝擊,水泥堤防也會阻隔老虎心的族群擴展,導致生育地狹隘、破碎。
- 厚葉牽牛:在台江地區,生育地僅分布於城西里防風林堤防外側沙地,並已發生幾起遭傾倒廢棄土、機械整地破壞等事件,使得現地之植株僅存1株。
為了保育臺灣的稀有植物,在林業試驗所主導下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全面啟動,針對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估為受威脅的989種植物,進行遷地保育及區域珍稀植物就地保育。緣此,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江處)委託國立中興大學邱清安教授團隊執行「台江國家公園原生植物適地綠化應用示範建置計畫」,期望將台江學園建置為兼具多樣化種類、複層栽植、優美景觀之海濱植物園區,並復育珍稀植物,藉以推廣原生植物應用,並可發揮台江學園之保育、教育、遊憩等功能。
在計畫執行初期,研究團隊首先挑選99種應種植於台江學園內的物種,其中便包含了上述16種稀有植物,在調查及蒐集珍稀植物之種源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各稀有植物生育地的環境分析,藉以瞭解不同植物的育苗繁殖方式,同時遵循適地適種的原則,將適宜的植物種在對的地方(Planting the Right Species in the Right Place)。經過2年的時間,研究團隊仔細思考了適人(達成保種與環教等種植目的,圖1)、適地(適應當地環境)、適種(選擇適人適地的種類)、適苗(採種並培育健壯優美的苗木,圖2)、適時(在適當的季節時機種植)、適法(用適宜的方法種植)、適維(種植後適宜的維護管理)等因素,廣泛蒐集了當地15種稀有植物之種源並進行培育,並陸續出栽腺藥豇豆、海南草海桐、亞洲濱棗、老虎心、厚葉牽牛等14種物種(圖3),迄今發現已經有許多稀有植物不僅生長良好,同時也已有開花結實之盛況,像是種植在紅樹林A區及鹽地沼澤區的海南草海桐、海岸沙地的亞洲濱棗(圖4)、紅樹林B區的老虎心、海岸沙地的厚葉牽牛、鹽地沼澤的光梗闊苞菊(圖5),成功融入台江之濱海環境,穩定的拓展族群,與當地動植物共生共榮(圖6)。
台江處肩負著保育、教育、遊憩之使命,過去一些稀有植物或許很少受到關注,而現今我們正積極的付諸行動,讓台江學園成為稀有植物的方舟,也讓臺灣的珍稀植物獲得永久保存與保育利用的機會(圖7),俾利代代繁衍,重現生機與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