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鹿耳門天后宮

  • 最後更新日期:108-12-29
主題分類
  • 人文史蹟
開放狀態
開放中
聯絡電話
1661年(明.永曆15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拓臺聖地,供奉鄭王國姓爺座艦之「鹿耳門媽」,今已成為著名之宗教觀光聖地。清初《康熙臺灣古圖》中,鹿耳門北汕尾島上註明「媽宮」,即為明式媽祖廟之稱呼;現今臺南市安南區顯宮里媽祖宮社區,即以廟為名。
依考證,鹿耳門媽祖雕刻行制,可由明代后妃「等肩冠」、帽翅(鏤雕,可移動、拆裝)、「雲肩」、「刻金線龍袍」、「右衽」、明式龍頭寶座、朱砂入漆、持如意坐姿、菩薩法相、天妃髮髻…等證實鹿耳門媽祖為明式官方行制,材質為千年宣芝,龍袍上龍目以綠寶石鑲箝,座椅內枝外葉、八獅拱繞,一體成型雕刻而成,乃國之瑰寶,舊時有專屬之寶龕,印證於鄭王座駕拜棚,以供奉座艦媽祖。
明式官方媽祖,源於明朝永樂年間三保太監鄭和時代,錢塘媽祖廟有鄭和親筆碑文,詳細說明媽祖助其南洋立功宣揚國威。永樂帝頒令於南之龍江(鄭和故鄉),興建媽祖廟春秋致祭,為明代官方媽祖之源頭。鄭和與鄭王為宗親,郡王決心東渡台灣與鄭和下西洋同為劃時代任務,故恭請膺服南中國海之龍江官方媽祖,襄助鄭王開臺之大業。
1720年刊行的陳文達《臺灣縣志》卷之九〈寺廟條記〉:「在鹿耳門,媽祖廟康熙58年(1719年)各官捐俸同建,前殿祀媽祖,後殿祀觀音,各覆以亭,兩旁建僧舍六間僧人居之以奉香火…」。是為目前所獲最早史紀,爾後歷次修建有:1801年(嘉慶5年)總鎮愛新泰的重修;1856年(咸豐5年),臺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等商賈捐資重興;1871年(同治10年)曾文溪改道,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1946年(民國35年)再重建;1977年(民國66年)復重建,始成今貌,全名為「鹿耳門天后宮」。
(圖文資料/鹿耳門天后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