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台江國家公園的主脈-曾文溪

  • 發布日期:109-07-10
  • 發布單位:六孔管理站
  • 點閱率:1022

  曾文溪為臺灣第4長的河川,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1,176.7平方公里,源頭乃在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東大山。曾文溪流經整個現今的臺南市,在安南區與七股區之間奔流入台灣海峽,過往為臺南市與臺南縣分界線,也是臺南市都市舊城區與鄉村區粗略的分界,曾文溪歷史上經4次改道,被居民戲稱是「青瞑蛇」,然而百年來曾文溪的改道與淤積,造就整個富庶的嘉南平原也孕育現今的『台江』。

  而1930年的日治時期才開始有系統的治理,漸漸在兩岸築堤限縮了水流流動,才有今日曾文溪的面貌。這樣的環境變動,造就出許多有趣住民文化與宗教,例如 因為曾文溪的氾濫,居民必須扛著竹屋遷徙,而有「扛芡走溪流」的合力遷村的故事,致今演變成沿岸聚落文化的內涵;另外因曾文溪氾濫形成許多新生地,住民冒險拓荒遷徙而成新聚落,常常可由地名的字義就可略知一二,如「十份」「十份寮」「三股仔庄」「七股」「下山仔寮」「五塊寮」 等等。此外該流域的傳統道教廟宇與宗教儀式,許多都是因曾文溪改道、氾濫、海漂等因素,而有各方神蹟般的民間信仰與立廟故事,因此各庄頭的廟宇通常是凝聚人心的地方,也是整個聚落訊息的傳播中心;此外曾文溪在安南區與七股區之間出海,有趣的是這裡也是臺南地區3大刈香繞境盛行的區域。

  台江國家公園範圍簡單的說剛好位處曾文溪下游兩側區域,屬於年輕的地質環境,景觀包括廣大綿延的魚塭,浮覆地,潟湖及各式的鹹水沼澤等濕地環境,也因為這樣、這裡成為全球東亞遷徙鳥類的最好的度冬地與中繼站;溪口周邊也因為水流入海與海洋洋流漂移作用,成為許多耐鹽性高的植被群生長的地方,像是泛紅樹林植群(本處常見的海茄苳、欖李等)、濱刀豆、台灣蒺藜、海馬齒、裸花鹼篷等等,使得一望無邊的水藍海域點綴些許的綠意。從空中鳥瞰台江國家公園阡陌水田相連,其中大多數是居民賴以維生的魚塭,在這裡養殖產業興盛尤以養蚵、虱目魚與文蛤養殖為大宗,成就了「魚鄉水都」的美景。

  曾文溪是嘉南平原重要的水脈,從上游到出海口養孕了許多子民,也給了我們許多如畫般美景,「曾橋夕照」是舊臺南縣八大美景之一,現今看來、火紅的夕陽與灣流的溪水仍是一幅美麗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