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我們能幫您甚麼忙嗎?
四草砲臺

四草砲臺係目前全臺僅存道光年間所建的具有圓形砲洞的砲臺,被指定登錄為國定古蹟關塞類。道光20年(1840)清英鴉片戰爭爆發後,為防英軍進犯臺灣,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乃籌勘防務,其建成時之規模為砲墩10座、共長30丈,安砲7位,墩外挖壕溝,溝內釘竹籤2萬枚。面對的正是水闊形險的四草海口,形成固若金湯的防禦,故俗稱「鎮海城」,以頌其控扼海疆。

現今砲臺殘留僅餘90多公尺城垣,以及13個紅磚砌築的圓形砲洞,已不見砲墩和古砲,牆體厚實的牆垣上面攀生不少老榕樹,枝葉茂盛,盤根錯結,與砲臺之牆體形成非常特殊之景觀。

四草砲臺在歷經清領、日治,滄海早已成陸埔,民國40年(1951),鎮海國小(前身為安順公學校鹽田分校)在四草砲臺西側建校,砲臺牆垣成為學校的圍牆。在砲臺斜前方,則為四草大眾廟。

四草砲台近照
四草砲台近照
安順鹽場運鹽碼頭及鹽場辦公室
安順鹽場

安順鹽田闢建於日大正8年(1919),完工啟用於日大正12年(1923),因位於臺南州新豐郡安順庄,故名;同年鹽場辦公室完工,為總督府專賣局所設,原隸屬於安平出張所,後改隸「專賣局臺南支局安順分室」,民國57年(1968)撥交臺鹽總廠,至民國85年(1996)廢曬為止。運鹽碼頭則闢建於日大正14年(1925),是臺灣僅見為「運鹽」所特別開闢的運河,今仍可見玄武岩所砌的護岸,西段以硓古石為主的土堤。日治時期安順鹽場所產製的鹽,以手推軌道臺車集中到倉庫存放,再經運鹽碼頭駁船運送至安平港轉裝輪船,為當時全臺最新式的天日鹽鹽場,1923年皇太子裕仁(後之昭和天皇)來臺視察亦特地親臨參觀。

由於鹽場距離村舍甚遠,於是大量招募北門、嘉義布袋及附近居民為鹽工,並築工舍百戶以提供居住,位於北邊的聚落,就稱北寮;位於南邊的聚落,就稱為南寮。戰後1950年代,省政府為改善鹽工生活,興建自來水系統解決此區長期缺乏淡水的問題,接著在鹽村內設置鹽民衛生所、平價供應處、理髮廳、縫紉部、俱樂部等,將破損屋舍改建磚造瓦蓋的宿舍。不過隨著鹽業沒落,鹽場停曬,原居住南北寮的鹽民也在政府的協調完成遷村。安順鹽場見證臺灣的製鹽歷史,具有指標性意義,為保護鹽業歷史遺構,於2003年列入「原安平鹽田船溜暨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出張所」為直轄市定古蹟。本處另將原鹽場員工宿舍,整修後命名為安順吉鹽故事館與安順工坊,作為鹽業文化展示及教育空間。

安順場務所

安順場務所

運鹽碼頭的護堤是玄武岩所砌成

運鹽碼頭的護堤是玄武岩所砌成

手推臺車與弧形軌道

手推臺車與弧形軌道

鹽工新村落成紀念碑

鹽工新村落成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