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位於臺灣西南部濱海地區,過往幾百年來經人為開發之影響,區域內主要為紅樹林、鹽地沼澤、海岸沙地及荒廢地等不同類型生育地,園區維管束植物資源調查共記錄57科146屬507種,種類較多的科為豆科、禾本科、菊科、大戟科、錦葵科、旋花科等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的植物。
台江國家公園稀有植物及各類型生育地植物分布情形如下:
稀有植物
調查成果依照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2017)所制定標準加以判定稀有等級,稀有植物共計有24科33屬34種,但其中18種係因栽培種植及未再次發現(中國菟絲子)扣除外,共記錄有16種自然生長之稀有植物,包含極危(CR):腺藥豇豆、海南草海桐;瀕危(EN):亞洲濱棗、粗穗馬唐;易危(VU):土沉香、老虎心、厚葉牽牛、變葉立牽牛、光梗闊苞菊;接近威脅(NT):鐵毛蕨、欖李、圓萼天茄兒、禾草芋蘭、臺灣蒺藜、臺灣虎尾草;第16種為濱溝馬齒,係105年發表之新紀錄種,故紅皮書尚未收錄,但此種數量稀少且分布侷限,特以資料缺乏(DD)之物種註明。
海南草海桐Scaevola hainanensis
紅樹林
紅樹林之名源自於紅樹科植物,遍布熱帶與亞熱帶之海陸交界地區,因生育環境具土壤長期缺氧、土質鬆軟、鹽度及溫度變化大等特性而演化出「氣生根」、「支柱根」或「胎生現象」等機制,以適應潮間帶之特殊環境。國際紅樹林生態學會將廣義紅樹林依其生育地和習性分為3類,分別為真紅樹林植物(True mangroves)、半紅樹林植物 (Minor mangroves)及紅樹林伴生植物(Mangrove associates),台江地區擁有之紅樹林植物分述如下:
真紅樹林植物
真紅樹林植物為生長在河口潮間帶之木本植物,具有適應潮間帶環境的氣生根及胎生現象等。台江地區現有之真紅樹林植物包括海茄冬、欖李、紅海欖等3種,栽種的種類有水筆仔和紅茄冬,已成為臺灣真紅樹林植物最多之地區。
半紅樹林植物
半紅樹林植物是能在陸地生長亦能延伸到潮間帶生長之木本植物,因此許多海岸植物均可列入,例如黃槿、土沉香、欖仁、臺灣海桐等,栽種的植物有白水木、水黃皮、紐仔樹、繖楊、銀葉樹等。
紅樹林伴生植物
紅樹林伴生植物是伴隨紅樹林生長的蔓藤及灌木,通常生長在紅樹林邊緣地帶,台江地區常見如三葉魚藤、鯽魚膽、苦林盤、老虎心、搭肉刺、苦檻藍、草海桐及海南草海桐。
鹽地沼澤
鹽地沼澤鹽分高、風力強且乾濕季水分變化大,植物種類少但數量豐富,除沉水性植物外,亦有禾本科、莎草科等植物,常見植被為海馬齒、裸花鹼蓬、鯽魚膽、蘆葦、鹽地鼠尾粟、海雀稗、水蔥等。
海馬齒 Sesuvium portulacastrum
鹽地鼠尾粟 Sporobolus virginicus
水蔥 Fimbristylis tristachya var. subbispicata
海岸沙地
海岸沙地質地疏鬆、鹽度高、風力強且陽光充足,加速水分散失,形成極乾旱的環境,沙岸植物常有節節生根、莖葉肥厚、葉表具絨毛或披蠟質等特性,主要優勢植物有馬鞍藤、濱刺麥、海埔姜、臺灣蒺藜、濱刀豆、草海桐等。
部分海岸沙地區域栽植有以木麻黃為主之人工防風林,其中城西防風林位於曾文溪以南、鹿耳門溪以北的海岸線旁,因位處潮間帶地區,林內部分低窪地區、排水溝及渠道易受漲退潮和夏季雨量影響,形成水域、陸地交互錯綜的地景,而半淡鹹水的濕地環境也有許多紅樹林植物,形成林間沼澤濕地景觀,增加了此區的物種多樣性,且有多種植物生長在林下或是林內空隙,包含鐵毛蕨、圓萼天茄兒、老虎心、搭肉刺、亞洲濱棗等。
馬鞍藤 Ipomoea pes-caprae subsp. brasiliensis
鐵毛蕨 Cyclosorus interruptus
水生維管束植物
部分水淺且透光性高之水域分布有水生維管束植物,例如在七股鹽田廢曬後之鹽田水域主要有卵葉鹽藻、流蘇菜,也常見有甘藻、線葉二藥藻;北汕尾水道沿岸淺水域有卵葉鹽藻、貝氏鹽藻。